top of page
主辦
Emilie SY 評 《天涯斷腸》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《天涯斷腸》:互媒性與微觀家庭史 張利雄以獨腳劇《天涯斷腸》面對逝去父親的回憶,摒棄了線性的敘事結構,並繞過凝重的情緒。作品集中深挖「日常」的真實性,以形塑家庭的幽微肌理,並透過微小靈巧的生活經驗,甚或物件、音樂及遊戲等方式,重新撿拾與延展跟缺席的父親之間的細碎關聯。他通過...
Kobe Ko 評 黃百亨個展《眼前》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黃百亨個展《眼前》——藝術家在「過時的」浮光與掠影中看到了什麼? 黃百亨在錄映太奇的個展《眼前》,藝術家以媒體考古的方式試圖探索的包括:視覺傳訊的過程及斷裂、人類與機器視覺的作用方式,以及拍攝與觀看之間的關係。 一步進昏暗的展場便看見散落各處的老舊電視機,以不同面向展示內容...
聖誕限定——艺鵠Xmust Buy🎄
又到聖誕~又到聖誕🎅🏻 要聖誕禮物🎁 但係……水杯水樽 🙅🏻♀ 暖袋頸巾 🙅🏻♀ 相架Kam嘢 🙅🏻♀! 本年度最值得入手嘅無得「書」推介 ,好大機會極可能大概話唔定如無意外應該就係 【艺鵠Xmust Buy】 🙋🏻♀🙋🏻🙋🏻♂...
李浩華 評 《哈哈哈哈姆雷特》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《哈哈哈哈姆雷特》:探問香港當下與未來的經典變奏 《哈姆雷特》又名《王子復仇記》,流傳逾400年的莎翁經典,經過多年來無數的重演及改編,從地球的另一面來到此地,到底還可以如何訴說與呈現?而我們身處的香港,雖然開埠不足200年,然而她的故事似乎正處於轉折處,在無形的局限之下,...
謝建邦評 記憶的回歸─香港形上文化簡史(1960s-2020s) 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反覆的辯證:香港主體的剝落史——岑朗天策劃《記憶的回歸 ─ 香港形上文化簡史(1960s-2020s)》 「香港的故事,為甚麼這麼難說?」 也斯當年拋出的問題,持續迴蕩與縈繞於關心何謂香港的人心中,亦構成每一代認真思考香港問題之人的驅力。當然,在如今一片說好香港故事的主旋律...
楊詩月評 Podium Gallery展覽「 極致暴力」 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暴力與慾望的動力學 評Podium Gallery展覽「 極致暴力」 在全球輿論場中,關於戰爭、惡意襲擊等顯性暴力之討論,已經極度飽和甚至催生出公眾「疲軟」情緒的當下,展覽提出了一個問題:我們如何在闡釋暴力之時,留出複雜性、流動性與多義性的空間?這個問題,在遇上第一件展品《...
Vivian Wong 評 夬兒——殘疾藝術駐留計劃展覽 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「夬兒」不缺 —— 殘疾藝術駐留計劃展覽 以殘疾藝術為題,參與「夬兒」展覽的藝術家,以駐留計劃中的共居生活與個人經驗為靈感,透過裝置、紀錄、繪畫具像地展示藝術家對於集體共住和殘疾經驗的體會。策展團隊不忌於以殘疾標籤直面大眾,從支持殘疾及健全藝術家表達對日常的觀察與感受,到設...
iiric 評 智海:餘地 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造一寸淨土:寫智海《餘地》 一塊偌大的展牆上,簡單印著一些基本資訊,展題及藝術家的名字特別顯眼,地和海一同出現,文字意象為接下來的圖像閱讀作了微妙鋪墊。拐進一個接近方型的場地,不出十幅小畫以平均的節奏排列在三面白牆上。藝術家雖然身兼漫畫家的身份,但畫作間的句法連結並不強,每...
李浩華 評 《我們都一樣》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評《我們都一樣》:探究惡意的根源 人類互相殘害,許多時候皆非生存所需,就像二戰納粹德國大屠殺的暴行。這種血腥殺戮的惡意,到底從何而來?而在大屠殺前,德國亦曾有過一宗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,後來啟發了劇作《我們都一樣》(Normal)的誕生。..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