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cole Pun 評 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: 光散落在四處 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】
- acofootak
- 3 days ago
- 3 min read

與爸爸交換一顆眼睛 評「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:光散落在四處」
你有想過失去視力,或者與親人交換一顆眼睛嗎?逐漸失去視力的恐懼,並非只是肉體的消逝,更是存在的動搖。最近的展覽「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:光散落在四處」以光線為切入點,延伸至記憶與身體、感知經驗的探索。
進入漆黑一片的展場,與外面嘈雜的世界有很大對比,我彷彿進入一個感官被抽空的時空。
劉清華的數碼錄像《視點融疊》講述她陪伴父親面對眼疾的經歷。爸爸漸漸失去視力,作為女兒的她用紗布包裹鏡頭,重現失去視力的過程,感覺細膩入微,讓人好像被拉進模糊的世界。
有一幕特別令我感動,藝術家近鏡拍攝眼睛瞪大、開合。這是掙扎,也是凝視的邀請。眼睛本是觀看的主體,在鏡頭下成為客體,被人凝視,角色轉換間產生某種張力。黑白的錄像將身體部分抽象化。
最令我感興趣的是,藝術家試以啫喱狀物件解釋眼球運作,敘述父親失去視力的經歷。父親患上白內障,這不只是單純的身體缺失,更是感知能力的流逝。旁白中說︰「如同相機,一個水晶體聚光到視網膜之上」。藝術家不只以物理角度講述眼球是甚麼,亦審視了媒介的本質,將生理與影像裝置並置,打開觀看的隱喻空間。相機本身的結構與眼球一樣,相機把光線聚焦在底片上,而晶體聚光到視網膜上。混濁晶體、矇矓的鏡頭、模糊的視力測試圖、往返回家的路和那熟悉卻被黑白抽象化的風景,顯得真實卻遙遠,如同夢境殘片,流露出壓抑的傷感。
環看展場四周,放滿了身體的特寫攝影作品《原野》。一個個燈箱內放著負片(negative film),透過微小而集中的光線,穿過家人身體的負片,如同X-RAY般,有點像影印機,讓親密成為可分析的紋理與影像,讓觀眾看清家人的皮膚、手掌、耳朵紋理,為年長父親的臉容留下印記。
由於是負片的關係,光與暗正好相反,黑眼球成了白眼球,肉色皮膚變得暗黑,抽象化的身體顯得陌生,感官、紋理加以放大,更顯其歲月的痕跡與生命的荒誕。觀眾在這些倒影中,也開始看見自身的消逝。
另一位藝術家馮可貝以手提掃描器記錄身體與樹的關係。錄像作品《流螢》,記錄了藝術家在漆黑中攀爬大樹,碰觸粗壯的樹莖,以瞎子摸象的形態,逐小記錄與大樹的觸感,每一次觸碰,都試圖尋回某段被遺忘的記憶,再以噴墨打印的技術,重構樹木。
樹木失去了本來的自然形態,化身為噴墨相紙、紙皮、金屬、魚絲,數碼化的樹木被遷移到漆黑的展覽場地。在轉譯過程中,自然變為抽象資料與影像語言,從具象的經驗轉化為編碼的表述。記錄不只是保留,更是介入,是文化記憶的重寫行為。那種親密的自然記憶,通過電子記錄後,變得失真,扭曲的記憶成為抽象語言。
兩位藝術家在記憶、紋理、光線與記錄媒材的處理上,展現出微妙而親密的聯想。然而,在展覽的布局上仍有改進空間。當觀眾從一件作品轉向另一件時,那份情感與思想的連續感被中斷。人的身體與樹幹在語意上本可呼應,但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被分隔展示,難以喚起觀眾的共鳴。布展方式較為直白,未能激發觀察與思辨的層次。若以作品間的關係作為布展方向,強化其對話性,有助提升展覽的張力,給予觀眾驚喜,引發更深的思考。
圖片由Nicole & Ashley提供。
-
光散落在四處
展覽日期:26/2 - 13/4/2025
展覽地點:錄映太奇 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3室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