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iric評 周俊輝個展: 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【一人一點藝評社 One Point Critique Society】
關於遠或近、現在和過去、永恆與可朽
周俊輝在他近期的個人展覽Interview the Inteviewer裏,不單陌生化了畫廊主人與藝術家的關係,也通過各自迥異的身份經歷和視角,重新激活、敘述被塵封的歷史片刻。
在工作的取態上,(曾經)身為記者的張寶華與藝術家周俊輝,可說是一近一遠,前者追求近距離的探討,後者卻著重退一步的思考。這次的合作在畫廊發生,正好提出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大命題——它總是游移於「貼近」與「抽離」的張力之間,在兩端的中間持續拉扯。如果具體地從周的創作脈絡去看,他於2020年舉行的個展《背影》正是一種「極近」:以實地的紀錄去刻劃社會面貌,不多考慮作品之於他人的象徵意義;而多年前早已開展、如今炙手可熱的電影系列,則是一種「極遠」:理性地運用符號的互文概念,稍加婉轉地指向現實。而這次個展的巧思正是,藝術家借取了前記者「入世」的經歷作為養份,然後以「出世」的手法產出文本,是一次奇妙而折衷的探索。
創作的或遠或近,尤其以歷史為題時,不免指向了事件發生的時序。雖然畫作並未完全以事件的日期排序,展覽整體亦見編年的傾向;在重新演繹影像的同時,畫家亦自然地將舊年代資訊傳播的視覺經驗(如低像素、特定的畫面比例)一併呈現。儘管如此,比起技術與時俱進、日新月異的攝像,繪畫媒材本身的年代感——雖說或多或少受到畫法影響——卻總是來得隱晦。單憑畫面的形式,我們難以分辨出1999年的澳門回歸(《回歸之後保留特色》)與2017年的香港特首選舉(《C1娛樂版 2017年》)兩件事件的孰先孰後。畫家對前記者所提供的一手素材作出篩選、剪輯和轉譯,影像一晃變成畫像,事件的時序便趨向了含混與重疊。畫家以現在的視點,將不同時空的切片統整為風格頗類近的視覺元素,既連結著今昔的光景,而此舉本身,似乎亦暗示了歷史的相似與非偶然。另一方面,當繪畫作為一己的勞動成果介入歷史存檔、為褪去的影像延續生命時,影像—畫像的「生命」便不再局限於信息的時效,而是化作一種個人的敘述的衝動,或個體意志的展現。而這種形上的精神意志,長久以來都能夠被繪畫這種古老的媒介所盛載,然後(試圖)邁向永恆。
如同周俊輝自己在張寶華主持的訪問中所言:「一張新聞照片可能只三日有效時間,但一經過剪裁之後,便會令它的威力延長,甚至產生出走向永恆的力量。」
在展場邊緣的一幅小畫《採訪車》裏,生命麵包的紅色膠盤佇立於路邊,恰似一座祭祀用的牌位;在畫家為展覽繪畫的首幅作品《紙牌屋》中,記者證上的肖像照因為透視而傾斜變形,Hans Holbein著名的骷髏頭頓時(如幻影般)浮現;網民二創的惡搞圖片裏,向著鏡頭破口大罵的江主席,亦早已與亞洲電視一同壽終正寢。人終究被埋在歷史的盤根錯節之中,終有一死;而人對永恆、不朽的追求,正正起源於自身的有限與可朽,唯有認清這點,藝術之於當下的意義才顯得踏實、可貴。
圖片由作者拍攝。 @rici_draw_ - 「周俊輝個展: 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」 @chowchunfai 展覽日期:27/9 - 11/11/2023 展覽地點:SC Gallery 黃竹坑道53號 英基工業中心1902 Facebook專頁:SC Gallery Instagram專頁:@sc_gallery_sharon
Comments